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娇淫青春之放纵 膝盖之上(Over the knee) 下厨房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45节

      到了这种境地,很多君主很可能会醉生梦死,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比如宋徽宗的花石纲。
    但李煜没有,他可以称得上比较仁爱。】
    【李煜大赦境内,减免赋税,打击贪官。当时南唐贪污之风受到遏制,百姓得以喘息,安居乐业。
    他在位的时候,沉迷于搞音乐写词,有些荒废政事,非常不高兴,御史很尖声地指责他。李煜非但
    没有罚他,反而重赏了他。
    李煜妻子过世之后,想娶妻子的妹妹,部分大臣很不满,有些人还作诗讽刺,他们以韩熙载为首
    领。李煜没有罚他们,称赞他们非常忠诚,还说韩熙载可以当宰相。
    总的来说,他算比较仁爱、民主的君王。】
    【但李煜要面对的反派boss实在太强大了。
    大宋在当时可是即将一统天下的霸主,所有阻力都会被历史的车轮被碾碎。
    李煜上位之后,表面上给宋廷送贡品拉拢关系,实际上一直在屯兵屯粮、储存实力。
    赵匡胤觉得李煜这人很苟,怕不是在想什么坏事,所以多次派人,让李煜到大宋来。
    李煜不像楚怀王那么傻,坚决不肯去。
    赵匡胤心想,行,你不来,那我就来了。
    于是大宋的铁骑南下。两方打的有输有赢,打了一年多,大宋才胜利。
    李煜连忙派人防守,还在宫中积柴,一旦都城失守,那么立刻自焚。
    后来,金陵城破,李煜想要自焚,但是被劝阻了。
    李煜梦见满目疮痍的都城,主动提出投降,但条件是不得屠城、伤害百姓。】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李煜被押解到了汴京,身上穿着白衣纱帽,站在城楼下受降。
    赵匡胤:“朕劝你主动投降,你却屡屡抗命不从,甚至还派兵抵抗,使我大宋伤亡了多少好汉?朕现在就封你当违命侯!"
    李煜深感屈辱,却不得不应。
    大宋的南唐遗民望着这一段,皆感同身受,默默垂泪。很少有人愿意当亡国奴。
    宋真宗望着天幕,眉头一皱:"潘慎修,你是南唐的降臣,你应该跟着违命侯李煜很熟悉吧。他真的仁爱圣明吗?朕怎么感觉这天幕在胡说八道啊?"
    "如果他不昏庸,南唐还会亡?"
    南唐降臣潘慎修闻言怔了怔,理智告诉他,宋真宗好像有点看不起李煜。他最好顺着宋真宗的意思,痛骂一通李煜,才能博得宋真宗的好感。他张开嘴想说李煜的坏话,却说不出来,那萦绕在舌尖的话,最终还是吞了回去。
    “陛下,后蜀国如此富裕,太.祖皇帝只用了六十六天就灭了
    它。南唐不如后蜀国富裕,却足足抵
    抗了一年。这是因为帝王嬴得了军民的忠诚。”
    “南汉君主在城破的时候,准备乘着满载美女和珠宝的船只,飘洋过海,完全不挂念城中的百姓和旧臣。李后主却没有逃跑。"
    "如果他真的是昏君,百姓为什么对他忠诚,他又为什么不逃跑?"
    宋真宗愣了愣,没想到这人敢杠自己,转念一想,也挺有道理。再怎么昏庸,好像也没宋徽宗昏庸。
    “哦哦,那真是可惜,真是生错了时代啊。如果生在太平盛世,说不定也能跟朕一样去泰山封禅呢!"
    宋真宗夸了一句李煜,也不忘夸自己。他刚刚去泰山封禅回来,心里美得很。
    自从秦皇汉武去泰山封禅,这项活动已经成为明君的标配。据记载,大约只有五个皇帝有过这样的殊荣。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
    他没觉得不好意思,他在危难之际,拯救大宋于水火之间,是大宋的盛世明君,自然可以去封禅。
    如今,他成了泰山封禅之第六人,和前面五个人并肩而立,他感觉自己整个人幸福地都要飘起来了。
    宋真宗天马行空地想着。
    泰山位于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人死后灵魂皆归于泰山,归泰山府君“东岳天齐仁圣王”掌管。
    秦始皇汉武帝这些人如此礼遇泰山神,肯定会被泰山府君庇佑。
    嗨呀,他魂归地府的时候,应该会见到秦皇汉武,他得想想该怎么打招呼、怎么介绍自己的功绩。
    他要来加入这个家了。
    第88章 秦皇汉武:宋真宗真乃雄主!
    让宋真宗没想到的是,他前脚刚问完自己的大臣,后脚就发现了他们的对话登上了天幕。
    他有些无奈,也有些骄傲,果然,他这样雄姿英发的君主,一举一动都能掀起大地震,随意说的话都要被后世的人研究。
    【关于李煜是不是个昏君,宋真宗也很好奇,于是问南唐降臣潘慎修:“这李煜有那么昏庸吗?"
    南唐降臣潘慎修说:"如果他真是个昏君,又怎么能守国十几年?"宋真宗就是那个去过泰山封禅的神人。】
    弹幕:"自从他去过泰山之后,没人敢去泰山了。“”环保大使宋真宗。"
    扶苏非常诧异:“父皇,你看他们说的,这宋真宗的文治武功居然厉害到被称为神人,让别人再也不敢去泰山了?这是何等厉害的君主啊!"
    秦始皇:“生子当如宋真宗。”
    扶苏有些讪讪,但也佩服宋真宗:"儿臣以后一定谦虚自勉,发奋学习,向这位神人看齐。"
    汉武帝有些纳闷:“这环保大使是什么意思?朕怎么看不懂啊?”
    卫青猜测:“环保,可能是保护泰山的意思。想必是那宋真宗对泰山进行了改造和保护。这可是一件不小的工程。可见在那宋真宗治下,国力有多繁盛。"
    汉武帝吸了口凉气,暗暗心惊。想不到未来居然出了一位远超于秦皇和自己的君主。
    "这样一位雄主,朕却无缘得见,实在有些可惜,等到日后魂归泰山,一定要和他把酒言欢。"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都难得给弟弟一个好脸色:“你这子孙做得倒是不错。”
    赵光义浑身起鸡皮疙瘩,生怕赵匡胤要灭了自己,连忙说:"不敢,不敢。"
    赵匡胤夸完之后,仔细一想,又有些狐疑:“之前天幕都说了,终宋一朝都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说明那宋真宗也没能收回来。他的功绩怎么能压过秦皇汉武,让之后的人再也不敢去泰山封禅?"
    大臣奉承道:“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帝王的功绩又不只是开疆扩土,可能是在文治上非常优秀吧,比如让大宋空前繁华。"
    赵匡胤还是觉得有些奇怪,说起繁
    华,大唐也非常繁华,宋真宗的功绩能压过同样去封禅的唐高宗吗?
    他要竖着耳朵,想继续听那宋真宗的功绩,可是天幕没有继续说了,只能遗憾地收回念头。可能是他想多了吧,宋真宗是真的优秀。弟弟这颗歹竹身上也能出好笋。
    【李煜投降入宋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得非常不快乐。】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李煜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到底是亡国之君,生死都系于皇帝的一念之间。他缓缓登上西楼,仰望天空,只见一轮残月,高悬于天空之上。
    从一国之君沦为苟延残喘的囚徒。
    他这只飞鸟被折断了羽翼,被锁在了高墙之中,再也没有办法自由自在了。亡国之仇,盘旋在心头,却无人诉说。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宋朝之前的文人皆是眼前闪过惊艳之色。俗话说,诗庄词媚。在他们眼中,词是一种媚俗的文体,只是街头巷尾流行的俗曲子而已。
    可李煜的词一点儿都不媚俗,越品越有味道。副作用是,很多人品着品着,不禁眼眶含泪。
    虽然这首诗写的是亡国之恨,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都被勾起了伤心事,纷纷emo了。这是他们看天幕看到现在,觉得最好哭的一首词。
    李商隐惊艳不已:“剪不断,理还乱,这一句真是妙哉,以丝线比喻情丝,和我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李煜是学我的诗长大吧!"
    好友温庭筠:"胡说,他分明是学我的诗。一脉相承的绮丽柔靡。"温庭筠是花间派鼻祖,李煜深受他的影响。
    因为是好朋友,李商隐笑着打趣:“你天天写那风月□口,我都不忍看,他怎么会学你的诗。即使学了,他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经超过你许多了。"
    温庭筠自信地说:“我现在还年轻,你怎么敢断定我以后的成就会比不上他?”
    李商隐:“他当过亡国之君,心境和见识自然开阔很多,你要不也试一试?”
    温庭筠:"……那还是不了。"
    这一首词是婉约派开山鼻祖,无数婉约派词人深受他的影响。
    李清照望着天幕中忧伤的亡国之君,轻声叹息,和他唱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找出李煜的诗集,越看越觉得可惜:“若他能多活几年,这本书定能厚上许多。”
    李清照曾经在《词论》中评价苏东坡太离谱、王安石笑死人,但是对这位亡国之君,却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来。
    李煜词风疏朗,音律绝佳,堪称六边形战士。学词不学李煜,等于走弯路。
    唯一的小毛病,就是李煜太爱抒发亡国之音。曾经的李清照生活幸福,家庭美满,感情顺利,所以无法感同身受。
    可现在,她已经知道了未来的靖康耻,心境大为转变。她未来也算半个亡国奴,怎么能嘲笑别人发亡国之音!
    李清照于是掏出《词论》,把这一条给删掉,于是李煜成了唯一没有被她炮轰的幸存者。
    洛阳,刘备的儿子刘禅投降之后,被封为安乐公。这一天,宴会上,司马昭特意叫来歌女表演蜀地的歌舞。
    刘禅的随从听着故乡的乐曲,忍不住流露出哀伤之意。
    如今,又听到了李煜的诗,他们均有些破防了,不少人低声啜泣,怀念起家乡的月亮。
    司马昭若有所思:“剪不断,理还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写得真好。安乐公,你和这李煜境地差不多,愁苦吗?"
    刘禅正色道:“皇帝待我仁慈,他被封为违命侯,我却是安乐公,可比他好多了。”
    司马昭笑意盈盈:"人都眷恋故乡,安乐公怎么可能不怀念曾经的故土?"
    刘禅连忙摆手,醉醺醺地笑着,一副幸福的模样:“此言差矣,这里样样东西都比蜀地好多了,我相见恨晚。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闻言,面色和缓不少,笑了起来,拉着刘禅喝酒。
    刘禅表面笑嘻嘻,心里想骂人。唉,亡国之君,真不是一般人能当的!
    囚牢中,明昭宗朱由榔听见天幕的诗,心中发苦。
    清军入关之后,肆意屠杀明朝宗室,但对自己这个亡国君主,他们还没有动屠刀,只是关押。
    可他明白,这一刀悬在脖子上,迟早会落下去。或许,清朝用自
    己安抚南明旧臣之后,就是自己魂归黄泉的时候了。
    明昭宗朱由榔眼中含泪:“早就读过这首诗,但只是一扫而过……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吴三桂,你该死啊,你该死!"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存书签 返回po18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