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娇淫青春之放纵 膝盖之上(Over the knee) 下厨房

第414页

      他身后站着的是太皇太后皇太后以及摄政王爷,所以这些大臣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沈哲一目十行地看完了折子。
    并没有感到惊讶。
    因为在此之前摄政王已经与他通过气了。
    可以这样讲,他和摄政王都在等着镜山王将这个折子递上来。
    看完折子之后的沈哲,又让镜山王上前禀奏。
    镜山王就将自己的想法再次的复述一遍。
    这些大臣们惊呆了。
    真的没有想到,历来一毛不拔的镜山王,今天是要大出血。
    为什么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真是太让人奇怪了。
    可不得不说,镜山王的提议让户部尚书沈知寒心头暗喜。
    镜山王成了散财童子了。
    十年的盈利收入。
    有多少呢?
    沈知寒觉得他都算不出来了。
    但是肯定会将国库给装满了。
    所以沈知寒现在考虑的事儿是,要不要将国库的大库房马上开始扩建呢?
    而镜山王又将自己赌坊和青楼整治情况,与沈哲汇报了一遍。
    基本是与摄政王沈栖暗示的差不多。
    然后镜山王又说拿出一笔银子,建立大作坊,安排整治之后没有生计维持的伙计。
    自然也包括那些青楼女子。
    能回家的青楼女子给她们安置银子,不能回家的都让她们到绣坊里,会给她们建统一的住宅,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自力更生总是会越过越好的。
    朝中所有的大臣对镜山王的提议很受触动。
    真的没有想到镜山王竟然考虑的这么周到。
    是要散尽家财也要做一件大好事吗?
    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
    摄政王沈栖提议,在此基础上倒不如成立一个农工司。
    此司涵盖的项目要多一些。
    比如种棉花种蚕,从种植收获到后续加工售卖,都可以归到这个部门。
    也会试探性的成立一个种植药材的地方。
    当然了,前提是种植药材的地方不能占用耕地。
    摄政王沈栖的这个决定,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同意。
    这些大臣都同意了,沈哲觉得很好,也一锤定音。
    随后朝廷颁布了一项法令。
    凡南梁国在职官员,无论品阶,但凡有出入赌坊青楼者,革去功名,永不录用。
    这可是一个很严厉的规定了。
    其实在最早也有这方面的规定。
    不过执行力度不大,那一条规定形同虚设。
    但这一次所有官员都看出了朝廷的决心。
    因为总有那些什么都不怕以身试法的人。
    所以真的就被革去了功名,并且昭告天下永不录用。
    也就是说,哪怕你是个状元郎,但是你犯了上面的条例,也会将你的功名一撸到底。
    你就会变成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这对于一个有功名在身的官员来讲,那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惩罚了,甚至是比杀了他们都要严重。
    读书人历来注重名声,这个惩罚不但让他们失去一切,最重要的还是没了脸面。
    这以后就算夹起尾巴做人都不成的。
    所以在目前这个严厉的阶段,还真就没有官员再敢以身试法去了。
    就算是镜山王整治了自己的产业,可也不得不说,南梁国大部分的赌坊和青楼依然是他家开的。
    所以有没有官员到那里去,他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
    举报起来毫不手软。
    当然了,这里不得不说一下,镜山王其实也是被逼的,他哪里知道朝廷的信息那么及时。
    就好像有一张无形的网笼罩在南梁国的上空,他们所有人都是网中之鱼。
    不能说一举一动都被人看在眼里,但也差不多了。
    就连他都不知道,在他的赌坊青楼里,哪一个人是朝廷的眼线。
    在被警告了两次之后,现在已经担任农工司大司官的镜山王,再也不会存侥幸心理。
    本来在他心里,是真的没有将这项规定当回事儿。
    倒并不是为了赚官员这几个银子,就说这男人当了官之后,没有谁会守着原配妻子过一辈子,后院的女人也不会只有一个。
    就连他自己都记不清后院有过多少女人。
    反正挺多,有的睡了一次转过头他就忘了。
    可现在是真的不成了。
    第357章 天上掉馅饼
    没有这些官员,他的生意的确受了影响,但他没有在意,毕竟看朝廷的形势,虽然说不能让他的赌坊和青楼彻底消失,但肯定会被摄政王划分在一个允许的范围之内。
    所以他对于新官职真的是非常上心,有的时候甚至不惜自掏腰包。
    他的确有银子,这么折腾,那府里的钱财也不过是一少部分而已。
    但他却又名利双收了。
    不靠着免死金牌,他镜山王在朝堂之上,腰板也站得溜直。
    所以镜山王现在的心情很是微妙。
    南梁国现在前所未有的朝纲清明。
    就算是夏云桐也能感受到。
    今年虽然有的地方受了灾,但整体来讲是一个丰收年。
    尤其是玉米马铃薯已经在小范围的区域开始推广。
    比如江北一带,现在基本上按照朝廷的规划,种了这两种新型的作物。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存书签 返回po18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