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娇淫青春之放纵 膝盖之上(Over the knee) 下厨房

从透视开始暴富 第322节

      一千两那就是37.3公斤,还挺重。
    此外就是玉器、宝石、金器、瓷器、青铜器,以及佛像和萨满教的一些法器。
    全都是可以长期保存的。
    字画和书籍一件都没有。
    王景行没有考虑太多,拿起随身携带的麻袋,就从最外面的金锭开始装。
    开着叉车运到福特车的后斗。
    装好后,把卷帘盖盖好。
    一车车往别墅运。
    金器、青铜器和瓷器则要用泡沫棉包好,塞到纸箱子里,一件件小心翼翼运回去。
    如此一日不停,折腾了半个月,才把两百多箱珍宝全部运到别墅。
    王景行数了数,金锭足有一万个,就是一百万两黄金。
    银冬瓜也有一千个,一百万两白银。
    估计是多尔衮把入关后掠夺的金银都铸成金锭和银冬瓜,然后偷偷运回关外。
    以防中原战败后,作为退回关外的军资。
    除了数量最多的金锭和银瓜,还有不少金器。
    其中最贵重的是一套唐代金编钟,足足12枚。
    钟体大小依次递减,最大的一枚编钟身高23.6厘米、钮高6.6厘米、通高30.2厘米。
    每枚编钟的钲部都錾有“九霄环佩 天宝九载造”9个字。
    最大那枚“黄钟”还錾有28字铭文,记录铸造背景与礼乐意义:
    “维天宝九载,皇帝御含元殿,诏少府监铸金钟十二,以应十二律吕。”
    这套编钟历经千年仍能保持完整形态与清晰铭文,更凸显了唐代金属工艺的卓越成就。
    天宝九载正值唐玄宗统治中期,含元殿为大明宫正殿,是唐代举行重大朝会、祭祀的核心场所。
    而少府监是掌管宫廷手工业的最高机构。
    铭文明确记载了编钟的铸造背景——由皇帝亲自下诏、皇家作坊督造,专为配合“十二律吕”而制。
    金编钟以黄金为材,铸造难度远超青铜。
    12枚编钟需保持音准精准,对每枚钟的重量、厚度、弧度均有严格要求,稍有偏差便会影响音律和谐。
    编钟自西周以来便是“礼乐重器”,金编钟以黄金为材,本身就极其稀有。
    唐代皇室御制、完整12枚一套的配置,更使其成为同类器物中的孤品。
    目前所见唐代金属编钟多散见于考古发掘,但多为残件或单枚,且材质多为铜鎏金,纯金铸造、铭文完整、成套保存的编钟还没发现过。
    说价值连城也不为过。
    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金佛塔、金杯、金盘、金瓶、金碗以及各色宝石。
    全是精挑细选的精品。
    也有不少铜器,铜香炉、铜鎏金镶嵌宝石的香薰等,唐、宋、明都有。
    最让王景行震惊的是瓷器。
    王景行如今珍藏的瓷器,虽然数量众多而且都是顶级瓷器。
    但总体以清三代居多。
    但这次有足足168件瓷器,全是清以前的珍品。
    涵盖唐、宋、元、明四代。
    放眼看过去,有唐代越窑秘色瓷茶盏、邢窑“盈”字款白釉凤首壶、青釉褐彩贴花执壶。
    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官窑粉青釉贯耳瓶、哥窑灰青釉鱼耳炉、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元代枢府窑卵白釉印花龙纹盘、青花云龙纹大罐、龙泉窑青釉贴花八仙过海纹大瓶。
    明永乐甜白釉暗花缠枝莲纹碗、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盖罐、成化斗彩、弘治黄釉盘、正德素三彩缠枝莲纹盖盒和嘉靖五彩鱼藻纹罐。
    第451章 运宝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王景行宅在别墅,分装宝贝。
    别墅房间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灯光洒在铺满珍宝的地板上,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王景行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件龙形玉佩,这是一块晶莹剔透的羊脂玉,温润细腻,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晕。
    他将玉佩小心放入特制的锦盒中,锦盒内衬着柔软的绸缎,能有效防止玉器受到刮擦。
    玉器、宝石这类珍宝,王景行逐个放到小锦盒中。
    然后将锦盒一个个放入纸箱,每一个纸箱都经过精心挑选,尺寸大小与锦盒完美契合,以减少内部晃动。
    处理那些瓷器时,王景行更是谨慎有加。
    他专门定制了一批带有特殊减震装置的箱子,箱子内部填充了高密度的海绵,四周还安装了弹性极佳的弹簧。
    对于金器等其他珍宝,王景行先用柔软的丝绒将它们一一包裹起来。
    再根据珍宝的体型大小,将它们分别装入不同规格的纸箱。
    大的珍宝放入大纸箱,小的则放入小纸箱,用珍珠棉把纸箱填得满满当当,不留一丝空隙,以防止珍宝在运输过程中移动。
    待所有珍宝都分别装入纸箱后,王景行又开始着手将纸箱放入木箱。
    他在木箱四周填满了厚厚的防震材料。
    将装满珍宝的纸箱依次放入木箱,每放一个,都会用防震材料将其紧紧固定,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受到碰撞。
    一切准备就绪后,王景行驱车来到农产品交易市场。
    刚踏入市场,那股混合着蔬果清香,以及各种食物香甜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王景行走进一家卖干货的店铺。
    这里摆放着一袋袋的灵芝、木耳、榛子。
    王景行蹲下身子,仔细查看这些干货的品质。
    灵芝形状各异,有的如伞盖般舒展,菌面上有着一圈圈清晰的纹路,颜色从深褐到浅棕渐变。
    木耳则是乌黑发亮,朵大肉厚,摸上去质地柔软有弹性。
    榛子颗颗饱满,外壳坚硬,轻轻摇晃,能听到里面果仁碰撞的声音。
    “老板,你这灵芝怎么卖?还有木耳和榛子。”
    老板是位五十多岁的阿姨,脸上堆满了笑容:“哎呀,小伙子,你可算来对地方了。我家这灵芝都是长白山仿野生的,品质绝对有保障,800块一斤。”
    “木耳是椴木古法晾晒的秋耳,泡发率十倍, 40 块一斤。”
    “榛子是野生小榛子,皮薄仁儿香,30 块一斤。”
    王景行看到旁边有礼盒包装好的:“这包装好的是多重一袋?”
    “我这包好的是半斤一盒,也有一斤一盒的,看你需要,礼盒每个加3块钱。”
    “那就半斤一盒吧,每种给我来100斤,礼盒就不要算钱了吧?”
    老板一听,吓一跳:“多少?100斤?”
    “对,每种100斤,半斤一袋,每10斤给我装一箱。装好了我给你地址,帮我送过去。”
    这可是个大单,老板略一思索:“行,帅哥,礼盒就不算你钱了,下次还来我店里哈。不过你量有点多,我要明天才能送货。”
    “没问题,品质要保证,我会开箱检查,东西不好我要退货的”王景行付了钱,留下地址。
    老板连忙说道:“放心,老板,我这店开20多年了,靠的就是诚信。”
    离开干货店,王景行来到另外一家主要卖蛤蟆干的店铺。
    木架上摆着一串串油光水滑的蛤蟆干,在灯光下泛着暗褐的光泽。
    柜子上则是一盒盒包装好的。
    王景行指着木架上的蛤蟆干:"老板,这是蛤蟆干吧?"
    老板是个看上去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对,这是俺们这的特产,也叫'哈士蟆',学名叫林蛙。”
    “你看这背上的黑斑,得是长白山北坡的林蛙才有,那地儿的泉水养人,蛙肉紧实,烘干后也不腥。"
    王景行问:“这放着不会坏吧?”
    老板捏起一只蛤蟆干,指节叩了叩硬邦邦的脊背:"不会,这个制作讲究着呢。”
    “都是在蛤蟆刚下过蛋,肚子里的油还没散的时候,活蹦乱跳地抓回来。”
    “先拿山泉水泡半个时辰,去净血污,再架在松枝上慢火烘干——不能用机器烤,火大了油会焦,火小了又留不住味儿。”
    “你闻闻这味儿,是松脂混着点淡腥,这才是正经味儿。"
    王景行凑过去,果然闻到一股奇异的香气,像松针燃烧时的清苦,又带着点动物蛋白的醇厚。
    老板又掰了掰蛤蟆干:"你看这肉质,得是半透明的琥珀色,要是发灰或者发黑,那就是烘老了,或者掺了别的蛙类。"
    "那这透明的一块一块是啥?"王景行指着玻璃罐里半透明的块状物,像凝固的蜂蜜,又像冻硬的胶。
    "这是蛤蟆油,大家比较熟悉的叫法是雪蛤。"老板从罐子里夹起一块,对着光一照,"瞧见没?透亮得能看见人影儿。”
    “这其实是林蛙的输卵管,每年只有十月底到十一月初能取,母蛙产完卵,输卵管的营养最足。取出来得立刻用冰水泡着,不然油会化,就废了。"
    “用文火慢慢熬,熬成半透明的胶状,再切成块,晾成干。你摸摸这质地,润而不黏,才是好油。"
    王景行捏起一块,果然在指尖凉丝丝的,对着光看,能看见里面细密的小气泡,像凝固的晨露:"那这玩意儿咋吃?"
    老板笑了:"最常见的就是炖冰糖,拿温水泡发了,和银耳、红枣一起炖,喝起来滑溜溜的,润肺得很。"
    老板指着包装好的礼盒:“蛤蟆干300块一盒,蛤蟆油1200块一盒。”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存书签 返回po18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