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输入小说名 可以少字但不要错字

娇淫青春之放纵 膝盖之上(Over the knee) 下厨房

第54章

      黄琬作为前任豫州牧,与陈王父子有旧交,对陈国颇为了解。选择陈王父子,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黄琬要想和陈国更亲近些,态度上就要变上一变,不能再用以前做豫州牧时的客套。
    “世子即将加冠,家中可取好了表字?”
    古人二十虚岁而冠,起表字,以字表德。
    刘昀现在虽然还没有正式行加冠礼,但表字这种重要的东西,相当于人的第二个姓名,自然是一早就起好的。
    “阿父给我起了'楚白'二字。”
    他用指尖沾上清水,在桌案上写下“楚”和“白”。
    “楚痛止息,东方将白。极好,极好。”
    黄琬捋胡大笑,由衷而喜。
    白,天将亮也,对照单名“昀”的含义——日光,确实是极好的字。
    否极泰来,整片大地都笼罩在无处不在的日光之下,抚平战乱的苦痛。
    “楚白,我以水代酒,提前为你相贺。”
    杯壁相撞,清脆悦耳。
    “庆,加冠之喜。”
    第43章
    正如二人所说的那样,没过几天,黄琬启程前往东郡,临走前给刘昀送了一份贺礼。
    “这是庆贺楚白加冠的贺仪。你加冠的那一日,我或许无法赶回来,便先将贺仪交予你,等过了冠礼再打开。”
    刘昀应下,目送黄琬的车架离去。
    皇帝宾天的消息传遍了五湖四海。众诸侯、士人在震惊之余,纷纷有所行动。
    一山陵崩, 便要前往另一山。
    袁绍先前因为拥立的动作过于急切,被刘虞用“剃度”的狠话拒绝,已然学乖了不少。
    他让部下陈琳写了封声情并茂的疏文,大意是:皇帝还未长大,就被大奸宄董卓所害。中央朝廷那些人竟然眼睁睁地看着皇帝命丧,没一个人去救驾,让人心冷。几人中央朝廷的臣子都靠不住,那便只能由他们这些地方州牧、太守来匡扶汉室。还请刘虞代表汉室宗亲,起带头作用,联合各部,澄清天下。
    董卓这时候要还是活着,也得为袁绍这番话凝目。
    袁绍这人虽然有几分“见事迟”,但在总体的眼界上并不算差, 他一眼就看出董卓杀皇帝这件事中的关键所在。
    董卓固然残暴,然而,能趁着鹬蚌相争的机会,一把掌控朝廷,获取渔翁之利的人,又有几个是蠢的?
    他杀死皇帝不是为了给自己陪葬,他对皇帝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这小皇帝还是他亲自推上去的——之所以对皇帝下手,一是为了杜绝群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可能,有点“我失败了你们也别想得到”的意思;二则是为了让群臣和他一起担上谋害天子的罪名,以“不察”、“不顾”之罪,一起成为史书中的罪人。
    董卓早已破罐子破摔,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也不在乎自己在史书上的形象。但他知道,这些以正义之名反对他、攻伐他的人一定在乎。
    袁绍同样抓住了这一点。就算董卓主要策划者王允已经死了,中央朝廷落入李傕、郭汜这些董卓残部手里,也不妨碍他占据名声上的高地,将幸存的朝臣和董卓部将通通打为乱臣贼子。
    刘虞其实不太想在这个时候出头。但是没办法,他和袁绍是同盟关系,为了对抗公孙瓒,他不能和袁绍闹得太僵。先前拒绝称帝的那一年,他已经多次拂了袁绍的脸面,这一回,要再拒绝,袁绍怕是会马上与他翻脸。
    于是刘虞默认了这一点,对袁绍的安排不置可否。
    青州的曹操、田楷、刘备并没有迎合这封疏文。
    要说起皇室贵胄,他们青州原本就有。曹操所在的平原王国,正是平原王刘硕的封地。
    这刘硕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宗室,他是汉桓帝刘志的幼弟,是汉桓帝为其父安排的嗣子,继承桓帝父亲的香火。
    若论名正言顺,刘虞一个东海王之后,比得上汉桓帝的亲弟?
    即使这个平原王刘硕风评太差,喜欢嗜酒闹事,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刘硕有好几个成年的儿子,这些儿子都还养得不错,总能挑出一个看得过去的。
    诸如此类的事,在各州都有发生。
    江东各郡纷纷向扬州刺史刘繇低头;益州各部拥立益州刺史刘焉,庆贺刘璋等三位公子回归;荆州各族斥责朝廷的不作为,对刘表言听计从……
    一时之间,各州各郡都有宗室被推到台前。不管是手执一方大权的州牧,诸如刘焉、刘表之流,还是被硬推上台子的傀儡,诸如平原王刘硕,在群龙无首的洪流中,注定被时代裹挟,在史载上留下或长或短的篇章。
    因为有这些人的遮掩,在兖州、豫州开始展露头角的陈国,并未引起对手们太多的注意。
    长安城那边,已经几乎散架,却还摇摇欲坠支撑着的旧朝廷也不甘示弱。
    李傕、郭汜等人坚持认为长安的朝廷才是真正的正统,其他州郡都是意图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命令臣子写一封檄文,痛骂各州冒尖尖的逆贼。
    寄出檄文之后,李傕、郭汜相顾无言,怒火中烧。
    不知太师/董相是怎么想的,自己死了便死了,还非得带走小皇帝。现在好了,整个中原,就只有他们中央朝廷没有汉室宗亲,拿不出“正统血脉”。要是小皇帝还活着,还有刘虞他们什么事啊。
    “若是长史刘艾没有逃跑,以他的身份,倒也勉强使得。”
    刘艾也是宗室成员,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也好歹姓刘。
    “现在说这些有什么意思?照我说,当初要不是火烧雒阳,鸩杀少帝……”
    他们口中的少帝,指的是三年前登基,被董卓废黜的小皇帝,刘辩。
    刘辩比刚死的皇帝刘协要大上几岁,是刘协的长兄。
    这时再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后悔,已经于事无补。李傕、郭汜两个嘀咕了半天,终于敲定了一个“好”办法。
    他们不知从哪找来一个五岁大的小孩,说他是少帝刘辩的遗腹子,把这个小孩推上了皇位。
    这种说辞,当然没有人相信。
    收到消息的袁绍当即嗤笑:“亏他们说得出口。少帝都死了多少年了,若真的有遗腹子,以董卓那脾性,还能让这稚子活下来?”
    更何况,若这个孩子真的是刘辩的后代,那刘辩岂不是十四岁就与人敦伦?男童发育得晚,十四岁还不一定能行呢,那时的刘辩还只是一个皇子,未曾登位,也未曾提前加冠,未加冠而行人伦之事,这可是天大的丑闻。
    这李傕、郭汜,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往死去的少帝身上泼了这么大一盆脏水,着实可笑。
    这时的袁绍倒是忘了,他自己还给另一个小皇帝刘协的身上泼过脏水,说对方不是先帝的亲子。比起李傕、郭汜的行为,他的这做法似乎也厚道不到哪里去。
    其他各州也纷纷为李傕、郭汜这骚操作侧目。
    就算真要编个遗腹子,编成汉灵帝的不行吗,非要编成少帝刘辩的?
    汉灵帝刘宏是少帝刘辩的父亲,两个人死亡时间只隔了一年。要按照年龄来算,五岁小孩给编成汉灵帝的遗腹子,这时间就正好对上了。
    而且编成汉灵帝的遗腹子,这更加的名正言顺。汉灵帝死的时候也才三十多岁,逻辑上更符合一个父亲的身份,不会闹出虚岁十四的皇子与人敦伦生子的笑话,更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脸——
    要知道这少帝刘辩可是董卓他们废掉的啊,一边废黜人家少帝,不承认对方的皇帝身份,否认对方的正统,一边又抱来一个婴儿,说是少帝的儿子,是正统,要让对方继承皇位……就问李傕、郭汜,你们这脸痛不痛?这少帝到底是不是正统的皇帝?
    如果李傕、郭汜听到这些吐槽,他们大概会两眼一懵。
    这……还能这样搞吗?他们完全没想这么多,难道不是推出一个汉室血脉就行?和他们有过接触的皇帝也就小皇帝刘协,被废的少帝刘辩这两个,刘协死的时候也就十岁出头,没法有这么大个的儿子,那不就只能推给少帝刘辩了吗?
    左冯翊贾诩听到这事,觉得李傕、郭汜这两个简直蠢得窒息。
    平时屁大点事,这两个都会过来烦他。而现在,这么重要的决定,这两个竟然一声不吭,没人来和他提一句,就自己拍板定了?
    曾经为了自保,而帮李傕、郭汜出谋划策,帮他们夺回长安城的贾诩,再次开始考虑起了跑路的事。
    真正的小皇帝死了,李傕、郭汜两个又蠢得惊人,他要是再不跑,怕是得和这艘烂船一起沉沦,沉进万劫不复的渊薮里。
    贾诩暗中收拾好行李,在堪舆图上寻找目标。
    跑路的理由好找,一句“丁忧”解决一切。就是这跑路的地点,需得细细琢磨。
    他的目光短暂地掠过益州,在荆州北部略作停留,一路往上,在豫州、冀州、幽州之间徘徊。
    多山瘴之地容易染疫,排除掉重峦叠嶂的州郡,能选择的地方就那么几个。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存书签 返回po18首页